2024 年 12 月 4 日,泰国商业市场整肃关键之际,商务部商业发展厅重磅发声,旅游行业泰籍名义股东违规经营黑幕曝光,引发各界聚焦。此乱象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多部门紧急联动,旅游与体育部统筹,商业发展厅、特别案件调查厅、旅游警察司令部、移民局、旅游局协同发力,组建“STP”中心,精准狙击违规经营。
此番雷霆之举不禁让人想起2024年9月11日,泰国刑事法院针对23名在普吉岛从事非法股权代持的个人和公司的一纸判决。各被告个人分别被处以20万泰铢罚款、两年监禁、缓刑一年,各被告公司被勒令解散。这起判决源于2023年6月15日的一次突击搜查,某事务所涉为44 家房企、8 家旅游及 14 家服务业公司非法代持,致地产股权变更违规,政府损失超 2 亿泰铢。
泰国政府对此郑重强调使用傀儡股东的做法是非法的,给泰国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他们会持续加大对于泰国代持现象的查处及打击力度,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基础定义阐释--何为股东代持?
泰籍股东代持,是指在泰国商业运营场景中,非泰籍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各种因素与泰籍股东约定,借助其名义持有公司股份并登记于股东名册对外进行公示,代为行使股东权利与义务。这一现象在泰国投资领域有一定实操性,但也如在布满荆棘的钢丝上行走,一侧是繁杂严苛的法规体系,稍不留神便会触碰违规红线,一侧是接踵而至的多样风险,随时可能使得投资者失衡跌落,陷入棘手境地。
常见动机剖析--外资为什么选择代持?
1. 外资准入限制规避
目前,外国投资者在泰国投资需要受到《外商经营法》(Foreign Business Act)B.E. 2542(1999)的规制,包括:投资行业、占股比例等。该法案通过明确列举不同类型的主体来界定“外国投资者”,这种界定方式较为细致且全面,旨在准确划分出在泰国经济活动中具有外资属性的各类参与者,以便对涉及外资的商业活动进行针对性监管。根据该法案,“外国投资者”主要有:
通过这样详细且多层次的界定,泰国的相关法案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出各类具有外资属性的投资者,从而对外资在泰国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规范和有效监管,以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安全。
《外商经营法》以负面清单形式对外国投资者的市场准入作出三类限制。清单一所示敏感领域,外资直接参股受限,清单二、三领域,外资大额参股受限。为突破此壁垒、切入高利润行业,一些外国投资者通过与泰籍人签订股权代持协议,降低外资比例,规避市场准入限制,借此迂回达成实质经营、获取收益目的,曲线进军目标市场。
2. 突破土地所有权限制
除上述行业准入限制外,土地所有权获取难题亦是外资选用代持策略的关键驱动因素。泰国《土地法》Land CodePromulgating Act B.E.2497明确指出,外籍人士原则上不具备拥有泰国土地所有权的资格,唯有在满足特定条件,即能够提供在泰国进行大额投资的证明文件,或成功取得投资促进优惠待遇许可(比如成功获得BOI认证、注册于IEAT工业园区内)的情况下,才有获得土地所有权的可能性。在泰国的商业环境中,外资股权占比高于 49%的公司或合伙企业将被认定为外国公司。基于此规定,为了使公司能够顺利获取土地所有权,不少投资者尝试采用股权代持这一策略,目的在于降低外资持股比例,从而满足土地所有权获取的相关要求。
3. 税务与运营便利追求
再者,税务及运营环节的考量,也促使外资将目光投向股权代持模式。受”朝中有人好办事“思维影响,很多投资者认为拥有一位泰国本地股东在注册流程审批及后续运营中涉及的银行开户、税收申报、地方优惠政策享受以及获取融资等环节,会具备天然优势与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外籍投资者期望借代持“入乡随俗”,更好的融入本地营商脉络,以泰籍股东自身信用背书,削减运营成本并进一步拓宽资金获取渠道,从而增强自身在泰国市场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法规风险审视--泰国法律是否承认代持?
1. 泰国法律不承认非法股权代持,并且明令禁止该行为
(1)规避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首先,股权代持行为犹如一颗潜藏的“暗雷”,与泰国关于外资管控相关法规背道而驰。泰国的《外商经营法》犹如精密的导航仪,悉心勾勒出一幅外资准入的“蓝图”,明确了各行业中外资涉足的“边界”,牢筑起稳固的外资管控防线。在这套严密的法规体系下,泰籍股东代持若经查实被认定为外资试图规避管制、暗度陈仓的手段,将被打上违法的烙印,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即落下,涉事股东将会受到极为严苛的惩处。或是被判处三年以下监禁,或是被处以10万至100万泰铢的罚款,或是两者并罚。此外,代持股东还会被法院下令停止代持行为,以还原真实的股权架构,或撤销企业主体资格,投资者在泰国的业务将会被迫按下 “暂停键”,如代持股东违反法院命令的,还会被加处1万至5万泰铢不等的日罚款金额。毫无疑问,这对于企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2)违反土地所有权限制
此外,关于土地权利,泰国《土地法》犹如高悬的警钟,时刻警醒着抱着侥幸心理的外籍人或者做为外籍人非法购买土地的“代言人”的泰籍人,妄图瞒天过海违法购得泰国土地将会使其身陷囹圄。一经查处,涉事人将会视情节轻重,依法被判处违法者二年以下监禁;或是课以二万泰铢的罚款,或者双罚并行。
泰国制定严苛外资管控法规旨在保护本土特色产业、维护国家资源主权及文化传承,确保经济发展自主性与稳定性,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本国产业核心竞争力与特色经济根基。
1. 不违法的代持情形
在正常的商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着一些特定情形,它们因有着合理的商业诉求与合规的操作逻辑,比如:
(1)为了满足泰国公司注册阶段必须有至少2名自然人发起人的要求,委托自然人代为持有拟注册泰国公司的部分股权。
(2)如泰国公司经营范围不在《外商经营法》限制清单之内,而且代持行为是基于正常商业考量,比如隐名股东考虑到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策略等因素选择委托他人代为持有股份,代持协议也完全符合泰国法律规定及商业惯例。
倘若基于以上原因确定采用股权代持模式,代持行为是可以被认可的。
2. 因违法代持受到惩罚的主体
(1)外国投资者:作为代持行为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人,一旦被查实,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可能被处以三年以下监禁、10万至100万泰铢罚款或二者并罚;
(2)代持人:即那些名义上代持股份的泰籍自然人人或法人,若明知是为了规避法律而进行代持,也需承担与外国投资者相似的法律责任;
(3)相关中介机构及人员:如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及其员工,若在明知客户违法代持的情况下,仍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或协助其进行代持安排,如为其介绍代持人、起草代持协议或提供其他相关咨询服务等行为,也可能会受到处罚。
商业隐患考量--股权代持的民事风险有哪些?
上述内容提及的是法律处罚方面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代持协议违法不被法院认可,外籍股东面临的股权和股东权益被泰籍股东侵吞的风险更需引起警觉。
1. 针对股东权利的风险剖析
在股权代持这一架构中,泰籍股东往往在法律层面上处于控股地位。外籍股东与泰籍股东依赖代持协议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归属。然而,在泰国法律体系下,此协议极容易被认定为损害公共利益、违背外资强制性管理规定,法院大概率会因此判定合同无效。如此一来,在面对代持人道德滑坡,试图侵占股份时,外籍实际出资人难以有效应对,其权益极易沦为“空中楼阁”,如遇泰籍代持人凭借自身对于信息获取的便捷度和营商环境熟悉度,在公司运营决策、财务状况反馈环节,对非泰籍人选择性“屏蔽”或歪曲信息,导致其在商业决策发生误判,错失发展良机,“赔了夫人又折兵”,血本无归。
在泰国法律语境中不存在名义股东这一概念,故而在股权代持情形下,无法凭借名义股东身份来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倘若泰籍股东出现擅自处置股权谋私利等“背信弃义”的行径时,实际出资人往往难以基于其与名义股东之间的约定,对善意第三人主张权利向法院申请恢复股权,导致股权“拱手相让”。
2. 针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风险洞察
如果泰籍股东违反代持协议,利用其在公司董事会中的地位或影响力,促使董事会作出出售公司土地房产等重要资产的决议时,出于代持的隐蔽性或者监管的间接性及滞后性,实际出资人极难有效阻止此类行为的发生。这是因为在DBD备案的公司章程通常采用标准模板,旨在满足一般性的公司注册和运营管理要求。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不打自招”,引起登记机关的怀疑,公司不会为所谓“隐名股东”设定不符合常规或存在潜在规避法律、不正当安排等因素的特殊投票权或决策影响力机制。因此,外籍股东只能眼睁睁看着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决议生效,难以进行有效阻拦。然而,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外籍股东甚至不敢提起诉讼,这样必然会暴露公司股权代持的结构性框架,首当其冲面临法律的制裁。
合规应对策略--企业出海泰国如何打算?
1. 审慎法律咨询前置
在进行投资之前,应积极聘请在泰国公司法、外商投资法以及税法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当地知名律师事务所。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目标行业的外资规则,为企业量身打造合法合规的股权架构。全面评估股权代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前精准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区域,进而依据专业的法律建议谨慎抉择投资路径。
2. 强化协议精细设计
在泰国错综复杂的法律条文与监管体系交织之下,股权代持并非全然处于违法的 “禁区”,在合法代持的情形下,投资人可以考虑通过代持协议、股东协议等配套文件对代持股东的股东权利进行限制。协议应明确清晰地规定股份归属、代持期限、决策权分配方式、收益分配具体细则以及违约责任界定等关键要素,遵循泰国《民商法典》里有关公司设立、股权管理的细则;且在公司运营全程,代持事宜如实报备泰国相关监管部门,让所有关键信息透明、可查,这种代持安排一般不会被视作非法代持。同时,引入第三方公证以及律师见证环节,有效增强协议的公信力。建立定期审计公司财务状况以及监督股权变动的机制,凭借这些机制对代持人的越界行为予以严格制约,为实际出资人的权益构建坚实可靠的 “防护网”。
泰籍股东代持恰似一把“双刃剑”,在解锁泰国市场特殊机遇时,投资者必须严守底线、合法合规,从法律文件的拟定到执行,字字斟酌,契合法规;还要精心管控,时刻关注市场、代持方动态,定期复盘股权与合作成效,排查风险,如此才能在泰国投资舞台行稳致远。
本文关于泰籍股东代持违法的阐述,仅供一般性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若您面临泰籍股东代持相关的具体法律事务,可联系我司或向当地权威法律机构寻求精准的法律建议。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版权归TC Group所有,如需转载必须经过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的任何转载、摘编、转帖或其他复制行为将视为对我们文章版权之侵犯。转载授权联系方式:wecare@top-c.hk 长按上图 识别二维码关注